頭城國小日曆與PEOPO公民新聞台

頭城國小服務學習團隊

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

【中國樹蟾】

         今天下午的天氣陰濕,下了一陣雨,因而估計晚上的蛙鳴聲應該不少。幾年前參加外縣市的蛙類生態課程,也在當天的夜觀活動中第一次看見了中國樹蟾,從此牠那翠綠色的身影就一直印在腦海裡了。只可惜,後來一直沒有見過了。
        晚上因為有蛙調小隊的同好通風報信,得知在枕山村附近的一處私人菜園裡有數量可觀的中國樹蟾,特別與李佳翰隊長約好去探查,希望能在宜蘭這裡找到本尊。
       果然,車子一停好,牠們響亮的鳴叫聲就從菜園裡傳來,此起彼落,我們馬上帶上自己的相機逕往菜園過去找尋那腦海翠綠色的蛙影。


中國樹蟾,最引人注意的是牠過眼的咖啡色斑帶,像極了蒙面俠。
只可惜,剛開始發現牠們的身影都是在人工設施上面,像是黑網布、塑膠筒和鐵條上面,所以拍得到的畫面並不是很自然。
在生繡的鐵片上面
在紅色塑膠筒的邊緣
在裝肥料的藍色筒蓋上面
在這個裝水容器上面,看起來像是在自己照鏡子
這是躲在黑網布的夾縫裡
停在鐵製容器邊緣
黑網布是人類用來區隔範圍的,但對牠們而言,就是一片停棲之處。


      牠們的鳴囊很特別,在繁殖季節時,就靠下巴這顆單鳴囊來比大小,通常,只要有一隻開始叫, 其他聽到的也跟著一起叫,這音量不輸面天樹蛙。只可惜,真正要拍到牠們正在鳴叫的大泡泡得花時間和耐心去等,我的時間有限,只好拍牠們剛鳴叫完還沒來得及收起來的中泡泡。

            總算,隨著眼睛更適應夜間的環境後,整個對週遭物體的敏感度也提昇不少,就漸漸發現在一些樹枝和葉子上面躲了不少中國樹蟾,就靜靜地讓自己的身體與植物融為一體。我索性拿起相機好好的拍,反正也不求大泡泡或抱接的畫面,沒有壓力的拍照下,也算是拍到不少對自己而言難得的好照片。
蛙類的標準可愛姿勢!!
牠的綠真的和這片葉子一樣。
牠躲在枝條上準備吹泡泡
牠也是躲在樹上準備吹泡泡。

正要拍牠時,牠自動把自己的身體轉了90度,與這樹枝平行了。

        最後,放一張浮在水桶水面的樹蟾蝌蚪,恭喜牠們能順利孵化出來,也期待這一次的繁殖季能讓更多樹蟾交配成功,完成今年的世代傳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------------------基本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●中文名稱:中國樹蟾

學名:Hyla chinensis  (Guenther, 1858)

保育等級:ν一般類  □保育類

學名歷史:中國樹蟾在1859年由英國學者貢德氏Albert Guenther發表描述時,命名為  Hyla arborea var. chinensis,當時貢德氏認為是Hyla arborea 亞種。但在1864年,貢德氏發表文章,將其更正為新種,學名為Hyla chinensis。

物種分布:命名的模式標本採集自中國,因此是以地名命名的蛙類,但其分佈區域包括中國大陸中部及南部、台灣及北越。

棲地環境:

1.分佈遍及全台灣的低海拔山區及平地,牠們喜歡棲息在稻田附近的香蕉樹葉的基部、竹林及小灌木上。

2.通常若有農家不灑農藥的菜園置有儲水桶的話,也容易吸引牠們聚集繁殖。

●物種概述:

1.體長約2到4公分,是一種小型的樹蟾。

2.身體背面呈綠色或黃綠色,腹面黃色。眼睛瞳孔是橫橢圓形,頭部有深棕色眼罩,體側有黑點散布。

3.雄蛙具有單一外鳴囊,常在雨後鳴叫,叫聲響亮,所以又稱為雨蛙或雨怪。

4.生殖期在每年的三月至十月。卵粒成小堆黏在水草上,卵粒通常在24小時至36小時內孵化成蝌蚪,蝌蚪背部有兩條金線,經常浮游水面上,非常美麗。

5.中國樹蟾雖然指(趾)端膨大呈吸盤狀、綠色、棲息在樹上、具有樹蛙的特徵及習性,但在分類,和台灣其他屬於樹蛙科的五種綠色樹蛙並不相同。但樹蟾科也不是因為有毒所以被稱之為「蟾」,因為樹蟾科的皮膚並沒有蟾蜍科的耳後腺毒腺構造,而是因為胸骨弧胸型及脊椎骨前凹型的結構和蟾蜍科一樣,所以樹蟾是因「樹皮蟾骨」而得名。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